游客发表
至于植物,则只能造福于人,绝不能伤害人,而人则随时可以砍伐而破坏之。
陈来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延承的主要是冯友兰、张岱年等开创的学术统系,而在哲学建构上则更自觉地发扬熊十力摄体归用的理路。本体实体等概念被部分学者误认为是西方哲学译介中产生出来的,其实这是中国哲学本有的概念,且有很多重要的相关讨论。
《有无之境:王阳明哲学的精神》奠定了新时期中国阳明学研究的格局。这当然与仁体论的立言宗旨有关:确立以仁爱为本性的宇宙本体。与西方哲学、特别是已译介入汉语世界的西方哲学的对话,是当代中国哲学不得不面对的基本语境。当然,这一整体并不淹没个体。而在陈来先生近年的研究中,其中的本体论意义成为研究和思考的重心所在。
6陈来:《仁学本体论》,第429页。然而,近代以来传统向现代的转进过程中,物质、文化、制度乃至根本理念都在经历持续的巨大变化。对动物的同情和关爱被认为是一种移情作用,但是这种移情并不是毫无根据的。
苟能充之,足以保四海。就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而言,孟子认为这样的生活就是一种健康而正确的生活方式,不仅要发展经济,农、桑、家畜并养,而且要谨庠序之教,即发展教育事业,使子弟懂得孝悌之义,从而能够尊老养老。禹掘地而注之海,驱蛇龙而放之菹。[5]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。
如果说过去对于孟子的这一思想理解不深的话,现在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受到自然界的不断惩罚的时候,应当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了。[27] 见《孟子·尽心下》。
所以考其善不善者,岂有他哉?于己取之而已。莫之致而至者,命也[1] 这样的解释,是将自然与人、存在与价值联系在一起说的,莫之为、莫之致即是自然,它有先在性、本原性,也有存在性。血气之类就是指一切动物,弗身践注作弗身翦,声之误,翦即杀也。[42] 人有四端之心,即恻隐、羞恶、辞让、是非之心,就如同人有四肢一样,本来是人的身体所具有的。
那么,水源何在?如何保护?联系到上面所说对于山林、草地的保护,孟子似乎有一种生态循环的思想。这种发展的趋势是很明显的。人对动物的这种同情,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不忍之心,有了这种不忍之心,就能够在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上有一种道德意识、道德义务。[23]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因此,儒家绝不提倡滥杀。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方式。
这几乎近于一种宗教情感,但其中却有深刻的生态意识。如果能扩充,就是君子、大丈夫。
通过孟子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记载和论述,便可知道,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能够延续和发展,与这种尊重自然的生存方式是分不开的。下者为巢,上者为营窟。凡是讲到猛兽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地方,孟子都使用驱字而不是用杀字。但是,如果不去爱惜它、保护它,而是天天用刀斧去砍伐它,等新的树苗生长出来之后又用牛羊去放牧它,那么,过不了多久,牛山也就变成一座秃山了,有何美之可言?孟子举这个例子主要是用来做比喻的,是要说明人虽然有仁义之心,但是也要保护,不可放其良心[24]。又如《礼记·王制》说:草木零落,然后入山林。按照这种思维方法,自然界只是存在而无价值,只有人才创造了价值,才有资格谈论价值。
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,自贼者也。庄稼的生长需要自然条件,除了土地,还需要雨水,七八月之间旱,则苗槁矣。
但是,如果不能保持森林、草地和水土,那情况就很危险了。因此,只有保证水源不受破坏,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,水才能源源不断而来。
[11] 当时的问题并不是缺少土地,而是如何使百姓富足,对于山林、草地则要保护之,不要破坏,使各种资源得以保存并发挥其作用。植物不仅造福于人类,使人的生命有所依托,而且给人类以美好的享受,使人感受到生活之美、自然之美、人与自然和谐之美。
其为人也寡欲,虽有不存焉者,寡矣。[8]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意即树木不到砍伐的年龄尺寸,便不能上市交易,禽兽鱼鳖不到足够的年龄体积,便不能上市交易。这是值得记取的历史教训。
如果黄河变成无源之水,那么,中国北方大部分人的生存问题就可想而知了。但是,要做到这一点,就需要人格修养。
天油然作云,沛然下雨,则苗勃然兴之矣。[41]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。
但是,绝不能以破坏自然的办法去消除,而只能按照自然界本身的法则去治理,即不可任意筑堤,使之改变其方向。这里不仅有法律禁令,而且需要公共意识。
有本者如是,是之取尔。孟子所关注的是人类的道德情感与生活态度的问题,有了这种情感和态度,对动物和家畜以及一切生命,便有一种真实的生命关怀。孟子讲了一个冯妇的故事,表明他对那些以杀戳动物为本领的人的看法,很有意思。[27] 老虎伤人则可以驱赶,无罪而搏就不应该了,为了满足人的某种欲望而杀之就更不应该了。
二、人禽之辨及仁民爱物说 孟子有著名的人禽之辨。这样,人兽各得其所,既保存了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,又保证了人类生活的安定。
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,不仅在于人有一点道德情感,更重要的还在于人能够扩充其道德情感,既施之于人类,又施之于动物。在对待人的问题上是如此,在对待其他生命的问题上也是如此。
后来,冯妇卒为善士,不再去搏虎了。何况那些辟草莱,任土地的人,其实是为了聚敛财富,滥用民力,以满足统治者荒淫无耻的生活,并不是为了人民。
相关内容
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
友情链接